爱宝宝育儿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婴儿期 > 婴儿护理

自信的孩子,绝不是父母夸出来的

出处:本站整理日期:2022-03-25 15:04:38编辑:琴琴妈

本站部分两性内容不建议未成年人观看,如发现本站有不良及违法信息,可通过网页下方投诉举报入口提交给我们!




养孩子不是卖西瓜,不要过度的夸夸夸,当下社会,我们常常将一个人是否具有自信心做为人格是否健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我们,以及父母辈,大多是受打击教育长大的,我们常常将自己缺乏自信的挫败原因归结于小时候父母给予的否定太多。

带着这样的反思,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几乎每个家长都绷着一根“赏识教育”的弦。

有时候,家长们真的很夸张。

游乐场里,孩子爬一个坡,家长像打了鸡血一样,一两分钟时间里,十几个“聪明”“厉害”“你最棒”配合着夸张的语调脱口而出。

家里,孩子搭了个积木,老人在旁边不停的心潮澎湃,快把孩子捧上了天:“我们宝宝就是聪明,积木搭的就是比别人好看”。

可是,过犹不及。

自信心的养成不是非黑即白,非贬即夸的简单推理。

不恰当的夸奖和吹捧,并无法帮孩子形成根植于内心的自信,却帮助孩子构建了一个依赖外部评价的脆弱信心体系。

过度夸奖,是一种欺骗

孩子总有走出家庭的一天。

当走进学校,他发现自己再也无法身处一个永远有人给面子的环境中,自己也根本不是家长嘴里“最聪明的”“最厉害的”,他们该如何面对这份失望?

有些孩子,常常“输不起”,进了幼儿园,拿不到第一就发脾气。归根结底,也是从小被当成“最棒的”他们,根本无法适应现实并不如此的转变。

过度夸奖,会消灭内驱力

被过度夸奖的孩子会认为,自己努力的目标,是为了立刻赢取别人的关注与夸奖。当孩子完成任务,本应自然浮现的成就感,长期被扑面而来的过度夸奖掩盖,孩子追求成功的内驱力会一点点消失。

所以,做事导向,从自我突破,变成了立刻寻得外界的认可。

成年后,常见很多做事没有毅力的人,行事模式趋向于索求即时奖励,即做事情一定要马上看见好处(表扬或奖励)。

如果某件事回报很大,但需要很大的坚持和沉下来的投入才能成功,这些喜欢即时奖励的人往往因为内驱力已被破坏,很难坚持下来。

可是,健身也好,创业也罢,世界上很多有意义的事,都不是看得见即时奖励的。

但一个从小围着外界的即时奖励而努力的孩子,又怎么可能轻而易举变得坚毅呢。

过度夸奖,会养出玻璃心

当孩子正确的自我评价体系已被家长夸张的吹捧破坏殆尽,他们就无法修复一个正确的自我认知给到自己。

所以当一些不怀好意的老师说:“你这个小孩,以后不会有出息”,或者“你这么皮,没人会喜欢你”时,有正确自我评价体系的孩子,受到的影响更小,因为他们并不完全依赖于靠外界看法来确认自身价值。

而会把这样的荒谬攻击和错误当成真相的,往往就是那些被过度夸奖的孩子,因为他们早习惯了从身边的评价中认知自己。

活在外部评价体系中的人,一辈子都是痛苦的。即使外表伪装的多自信,别人的一个否定,一个评价,都足以把他打入万般纠结的痛苦之中。终其一生,都在为了一颗“别人怎么看我“的玻璃心中恶性循环。

不打击,不吹捧,如何做才能帮孩子树立根植于内心真正的自信?

不过分代劳

按照温尼科特的观点,母亲的脸,是孩子的镜子。著名的视崖实验已经证明过这一点 ---

当孩子爬行停在高高的玻璃栈道前,孩子会转头观察妈妈的脸,母亲若是神情紧张,孩子就会立即停下,若母亲轻松自若,孩子则会尝试向前探索。

所以,自信的形成,在婴幼儿时期,是以来自父母的“他信”为基础 --- 即我的父母是否认为我是有能力的。

回到现实生活中,

孩子尝试自己吃饭,父母总觉得他吃不好,不让。

孩子尝试爬沙发,父母总觉得会摔跤,要抱他。

这样的行为,就是在传递“你会摔跤”或“你没我不行”的催眠暗示给孩子。如果日复一日持续下去,孩子自然就在家庭习得了自己的胆怯和自我怀疑。

Billow刚学会趴着下床,还不熟练时,往往在落地前的最后关头拽着被子不肯撒手,哭喊着要我帮忙。

那时我不会直接抱他下来,而是站在他身后说:“妈妈在背后,你很安全,你试试手往后移”。

当他落地的一瞬间,他脸上成功的喜悦令人动容。

不代劳,也就是不剥夺孩子完成任务的巨大的成就感,这是心智催生自我价值感的重要环节。

邀请孩子帮忙

没有一个孩子,喜欢在家庭中被当做弱小。

可智力体力有限的他们,又很难在强大的成人面前不显得弱小。

于是,我们可以考虑创造一些机会,让他们在家庭中体现自己的价值。

抱起孩子,把每天开关电灯的任务交给他们。

可请孩子帮忙,从茶几上递给你一张纸巾。

请孩子负责进门前按门铃。

请孩子帮忙在鞋柜中找出你的鞋子递给你。

大一点,可以让他们参与到家务中。

所有创造的场景,都在借机告诉孩子,你做的事情很重要,对家庭很有帮助。这对于孩子发展良好的自尊从而形成自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认可努力,而不是特质

夸孩子喜欢提问,而不是聪明。

夸孩子在遇到困难后懂得坚持,而不是最棒。

特质是主观的,不客观的东西都会存在着认知偏差。

并且大多数的特质如“聪明”等,是孩子抓不住看不见的,这些特质并不受他们左右,家长的赞扬很多时候会成为一种带着欺骗性质的包袱。

当他们有一天发现,身上这些标签并不如此,但自己却很难改变时,那样的感觉是令人绝望的。

但提问,坚持这些品质或行为,是孩子看得见,摸得着,并且可以主动去强化的。

认可这样的具体的行为或品质,孩子会感受到自己具体那些努力是被欣赏的,可以带来更真切的动力感,也才会随着年岁渐长,依旧切实正确的信任自己。

尊重孩子的表达

国内精神分析界大咖李鸣曾反提到,一个成年后具有领导天赋的人,很重要一点是对于自己的影响能力有充分的自信,相信自己的表达会被别人看见和接受。

而这一切,都来源于从小在家庭中,他是否拥有这样的感受。

当孩子此刻不想喝水,对送到面前的水杯拼命摆手时,家长是尊重孩子的节奏,还是硬逼着孩子“你一定要喝”。

当孩子崩溃大哭不肯坐推车时,家长是忽视着逼其就范,还是说“妈妈明白了,你不开心,你现在不想坐推车”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孩子的世界不需要规则。只是,在没有危险或者不影响到别人的大背景下,孩子的意愿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尽量被尊重。这也不意味着我们就不能拒绝孩子,但这样的次数,应该在规则允许范围内,尽量的少。

否则,这就是在告诉孩子,你不要表态,没用的。

在这个部分,有一个很好的游戏可以玩,即“跟随孩子的指令”

Billow现在很喜欢玩这个游戏,和我们各坐沙发的一端,他做任何动作和表情,我们都尽力模仿,完完全全由他主导。

这个游戏也是在告诉他,他的意志和表达,是会被我们接收到的。

弱化错误,关注解决方案

当孩子做的不够好,或者犯了错误时,不关注错的部分,而是专注于解决方案。不关注过去,但着眼于未来还能做什么。

当孩子拼不好一块拼图时,不是说:“车轮不是放在这里的”,而是“车轮是圆的,我们找找还有哪块缺口是有圆形的。”

当孩子洗手把袖子弄湿时,不是说“你小心点呀袖子都湿了”,而是“洗手之前,我们记得撩起袖子哦”。

如果我们过度关注孩子的错误,他们就会被大人的指责禁锢,从而变得不敢犯错。一个尝试新任务时,总带着害怕被指责的心态的孩子,又何来自信心的形成呢?

弱化孩子的错误,就不用打击到孩子跃跃欲试的心。

关注于解决方案,是教会他们相较于做到完美无缺,重要的是如何努力,做得更好,以及父母坚信他们可以通过努力做得更好。

相关阅读

编辑推荐

热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