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宝宝育儿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怀孕 > 准备怀孕

哪一个月份出生的宝宝学习好

出处:本站整理日期:2023-02-24 12:33:21编辑:小宝妈

本站部分两性内容不建议未成年人观看,如发现本站有不良及违法信息,可通过网页下方投诉举报入口提交给我们!



你好,这个还要看属相的,不过学习成绩好的话一般都是农历12月是最聪明的,1月,2月,6月,7月如果不受属相影响的话也都聪明。不过光学习好不代表为人处世和其他品质。男人生在农历9月比较厉害,女生如果生在7月,6月比较漂亮,但人无完人,这些月份脾气都比较大,而且感情和婚姻容易出问题。

有的啊,还是德国的奶粉比较好,因为德国有好的奶源,多比奶粉好

都好,基因问题。

哪个时候出生的孩子较聪明?

根据资料显示,聪明的孩子是出生在冬季的,五月份以前出生的孩子不易出现肥胖症状,据说2000年的时候有太阳黑子现象这也影响了小孩出生的情况,据说那年的双胞胎很多而且非常聪明,但神经质的人也很多,因为天才和神经质的人只隔一线之差.

所以小孩出生的聪明与否事实上与环境确有一定的关联.

清华,北大或者你身边学习厉害的学生是几月份出生?大多数都是在9月到12月吗?

02.23更新一下

之前在评论里说了一些,我觉得有必要补充到答案里…

1、

我观察答主的意思是想看看清北各个月份出生的学生数量统计表,以验证自己的猜想。但采用这种方法的时候,

一定要把总人口中各个月份出生的人口比例也考虑进去

,只看哪个月份出生的人多是没用的。我记得11月前后出生的人本来就多一些。

第二篇文章计算的是各出生月人口的

平均

教育成就和经济成就,就不存在这个问题。这么算完之后依然是9-12月的最高,研究者也是在这个基础上继续讨论的。

2、

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

首先必须弄清中国有多少孩子遵守了截止日期入学的规定

。如果违规的比例过高,甚至这种违规行为也无规律可循(如评论区一些人举出的个例)、难以解释,那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题主原本的设想是,9-12月出生的孩子正常按规定上学,然后由于年龄相对最大所以学习更好。但通过相关研究可以发现,一方面9-12月的孩子确实有更好的成就,但另一方面,大量9-12孩子并未按时入学。所以我们有必要

根据新发现的现实情况提出新的解释

,而不是固守原来的假设。

3、

即使我们能确定截止日期的规定在中国是有效力的,继而能确定“9-12月出生的孩子取得了更好的平均成就”,想在“9-12月出生”和“学习成绩更好”之间建立起某种关联依然是非常困难的,远远没到断言可以应用“心理学”成果帮助“12月以后出生的孩子弥补和追赶”的阶段。

我之前没有把原文献的

理论回顾

部分写上来,现在简单概括一下可以用于因果解释的几种理论,有一些地方和题主的猜想是接近的:

在儿童发展早期,相对年长的孩子在入学时通常更成熟,也积累了更多的学前技能,这让他们比相对年幼的孩子在学业上表现更好。但仅仅是由相对成熟或更多学前技能所带来的相对年龄优势将在孩子成长及同步学习的过程中慢慢消失(Elder & Lubotsky, 2009)。

如果早期的年龄效应在孩子成年后仍然存在,则可能是社会的筛选制度强化了这一早期差异。比如,对运动员的研究经常能观察到相对年龄效应,这是由于对运动员通常是淘汰选拔、分级培养,早期未被挑中的选手很可能被直接淘汰或丧失了重要的受训机会(Baxter-Jones & Helms,1994;Edwards,1994;Musch& Grondin,2001)。

持此观点者认为,儿童通常只有在达到某个绝对年龄时才会在认知能力、身体和心理上准备好接受正式教育。对入学做好准备的孩子不仅一开始就能较快适应学校的学习,而且由于有了一个好的开始,他们在随后的学习上也会相对顺利,这一优势有可能持续到中学以后。相对年龄和绝对年龄机制的差别在于,前者认为截止日期现象会随着孩子长大逐渐消失,而后者认为孩子须成长到一定的年龄才会做好接受正式教育的准备,以便给未来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教育制度的设置会在一定程度上强化或弱化年龄的效应。例如,德国的教育分流较早,学生在小学毕业前就会面临进入学术轨道还是职业教育轨道的选择,因此研究发现截止日期现象在德国更强,也更持久(Mühlenweg & Puhani, 2010;Puhani & Weber, 2008)。此外,教师的反馈也有可能强化截止日期效应。一些研究发现,教师对同一班级中年龄较大的学生评价更积极(Shearer, 1967)、对这些学生期待更高,也会给这些学生布置更具挑战性的学习任务(Daniel et al.,2000);相比之下,年龄较小的学生似乎更容易因为他们不成熟而被教师或评估人员评价或诊断为有学习问题或障碍(Dhuey & Lipscomb, 2010;Gledhill et al.,2002)。

但有的教育制度也会逆转截止日期效应。比如美国的义务教育规定,学生年满16周岁后才可以退学。这一规定“成全”了那些入学年龄相对较大的试图退学的学生,却也导致他们的最终受教育年数少于入学年龄较小的学生,不利于其未来发展(Angrist & Krueger,1991, 1992)。

教育实践机制给年龄机制的维持提供了制度性的解释

。正由于各国教育实践存在差别,才解释了为什么入学截止日期对学生学业影响的大小及持续程度因国家而异。

在中国检验入学截止日期现象也需要立足于中国特殊的教育制度

——九年义务教育对入学年龄的相关规定和执行情况。

年龄优势强调的是早上学的劣势,但从生命历程的视角来看,早上学也可能成为优势。

一些针对时机效应的生命历程研究发现,经历来得越早越好:如果是有益的经历,越早经历,个人受益的时间越长;如果是不利的经历,若早经历便能够早结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改变和扭转其负面影响。

更重要的是,早经历能为日后的选择留出更多的时间。对美国二战退伍军人的研究发现,早参军的人退役后的社会经济地位高于晚参军的人,这是由于早参军的人退役时年龄较小,仍有时间和精力利用政府对退伍军人的资助去接受大学教育,而退役时年龄较大的人则会因成家立业的压力而放弃这个机会(Elder,1987)。

根据这一视角,早上学应有优势,晚上学则要承受更大的机会成本,这与不少中国家长的看法一致。长期来看,早上学意味着孩子能在较小的年纪完成学业,继而能在劳动力市场中停留更长时间,孩子较早结束学业,也会赢得更多的时间去做其他的人生选择。

绝大多数对截止日期现象的研究关注的因变量均是中小学生的考试成绩或学习障碍

(也是题主强调的),

这些结果都是短期的

;只有少数研究检验了入学年龄对日后的收入、最终教育获得、未成年生育的影响(例如:Black et al., 2011;Dobkin & Ferreira,2010;Fredriksson & ?ckert,2005),而这些

对截止日期长期影响的研究发现,尽管截止日期会对学业产生不利影响,但这种不利会随时间消失,也不会影响人们的劳动力市场结果,甚至有研究发现入学年龄与终生收入之间呈负相关

(Fredriksson & ?ckert,2005)。不仅如此,从培养的角度来说,儿童较早接触教育对他们日后的学习效率也颇为有益(Elder & Lubotsky,2009)。

4、

虽然罗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我个人觉得,这些理论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真正困难和有意义的地方不在于你套用这些理论去解释某个现象,而在于当你去研究这个现象的时候,发现它和你预想的并不一致

(比如,大量的中国孩子并没有按规定入学;比如,9-12月出生的孩子虽然成绩更好,但他们中有很多推迟入学了,那就不再具有“相对年龄优势”)。中国的教育制度和其他国家有什么不同,这个教育制度在执行的时候遇到了哪些阻力、发生了哪些变形,最终结果为什么和我们预想的不一致,或者虽然结果一致,但导致这个结果的因果链并不是我们最初想的那样……这些才是有意思的地方,它们非但不是研究中遇到的“意外”“干扰项”,反而应该是研究的核心。第二篇文章提出的“理性决策”就是一个尝试,但还需要更多的后续验证。

以下为原答案

。其实题主这个提问思路和正八经的学术研究还真的很一致,不是无稽之谈哦。

从生命历程的视角来看,人生轨迹是由许多重要事件串联而成的,如入学、结婚、生育等。人们在什么时机(timing)经历这些事件,可能会对其人生成就和地位获得造成持续影响,而时机及其效应很大程度上又受到社会制度和国家政策的影响。

1986年起,我国开始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并在执行层面规定:

截止到当年8月31日年满6周岁的儿童可报名就读,而当年9月1日及以后出生的孩子须等到次年入学。

由此,刘德寰、李雪莲(2015)的文章《“七八月”的孩子们》将“

入学年龄截止日期现象

”这一议题引入中国,探讨原本随机的出生月份,是怎样经由入学年龄制度而对青少年的教育获得产生了影响。

他们将按规定入学的青少年样本分为三个出生组:9-10月、11-6月、7-8月。以处于截止日期前后的7-8月、9-10月作为重点考察组,11-6月作为参照组,分析他们的日常行为及心理表现。研究发现,出生在7-8月的青少年成为了同期入学孩子中年龄最小者,他们相比于入学月份年龄更大的孩子,存在更多的学习问题,更可能沉溺于游戏,对自信心的构建也更不成熟,对课堂时间的有效利用率不高;相比之下,出生在9-10月的孩子按规定须在次年入学,他们是同期学生中年龄最大的,更加自律、节制,在上述方面表现较好。从结果上看,7-8月出生组青少年升入重点中学的可能性最低,比其他月份低16.7-22.8%,升入职业学校的可能性最高,比其他月份高54.2-60.8%。研究者将这种现象称为“

七八月陷阱

”,并建议对小学入学年龄的限制做出调整。

不过,我系的张春泥老师(2017)在《入学年龄限制真的造成了“七八月陷阱”吗?》一文里,对对上述研究进行了回应和质疑。她的质疑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1、不同月份出生的青少年

在成人以后,他们的教育成就或经济成就是否还因出生月份的差别而有所不同?

在儿童发展的早期阶段,孩子年龄即便只相差1岁或几个月,他们之间在认知能力、身体发育、心理成熟程度上也会存在明显差异(这也是题主提到的主要理由),但是,这种

“相对年龄效应”会随年龄的增长而缩小、消失。

在教育系统的筛选过程中,真正的淘汰发生在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后,这让入学年龄小的孩子有相对较多的时间来缩短与年龄稍大孩子的差距。况且,7-8月出生的孩子就算在学业上有劣势,但相对于推迟一年入学的9-12月出生的孩子,他们争取了时间,这让他们在日后其他人生事件(如入职等)的选择中占据相对年龄优势。因此,对截止日期现象的检验需要更长的观察期才能对其后果做出评价。

2、在检验截止日期现象之前应该先回答的问题是:

中国到底有多少孩子以及怎样的孩子会遵从截止日期的规定入读小学?

西方学者可以采用出生月作为入学年龄的工具变量,前提是西方国家绝大多数孩子会遵照入学年龄截止日期的规定。但是,这个规定在中国的执行情况如何呢?刘、李一文的分析对象是按规定入学的青少年,但是他们也提到,这部分样本只占总样本的56.1%,换言之,可能有将近一半的青少年没有按现行小学入学的规定年龄上学。

为解答上述两个问题,研究者利用2005年中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来考察1986年义务教育制度实施后的小学适龄期人口在成年后的教育程度和经济收入;再使用1992年儿童情况抽样调查的数据,来分析1986年后进入小学的儿童的实际入学年龄。

研究结论如下:

1、根据2005年的小普查数据,

无论是成年后的教育成就还是经济成就,出生在9-12月的人口的平均水平都要高于出生在1-8月的人口。

不过,最高点并没有发生在截止日期后的9-10月,而是11-12月;最低点则出现在3-4月,而非截止日期前的7-8月。不同出生月份的人口成年后的社会经济地位确有差异,

但这个差异多大程度上来自截止日期现象,仍值得怀疑。

2、中国孩子是否按照截止日期的规定入学?研究发现,4-8月出生组的入学实际年龄比期望入学年龄高,7、8月尤其明显;而9-12月出生组的入学实际年龄比期望入学年龄要低,在9月和10月尤其明显。换言之,出生月在截止日期以前的孩子很可能选择了推迟一年入学;而在截止日期以后的孩子很可能选择了提前入学。

我们看到,义务教育实施之后,不仅存在不遵从截止日期入学的情况,而且遵从与否还受到出生月在截止日期之前还是之后、以及出生月与截止日期的临近程度的影响。

出生月份与中国孩子实际的入学年龄之间并无严格的对应性。

3、不仅如此,是否遵从截止日期的规定还取决于家庭背景。地位越高的家庭,出生在9-12月的孩子越可能实现提前入学,出生在5-8月的孩子越可能实现推迟入学。这说明

社会地位较高的家庭更有能力打破入学规定的限制,为孩子选择对他们相对有利的入学时机。

4、如果我们认为入学年龄很大程度上是理性决策的结果,或可以解释为什么不同出生月的孩子在未来的教育成就和经济成就有所不同——

出生月份赋予入学时机的灵活性

因此,对于出生在2-4月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入学年龄主要是受出生月的影响而随机决定的;相比之下,7-8月和9-12月出生者的入学年龄有更大的理性决策空间。完全凭出生月随机决策的结果通常不及理性决策的结果好,这就解释了2005年小普查数据的发现。

最后,研究者有如下引申和讨论:虽然不可否认刘、李的研究发现,即入学年龄小的孩子可能由于不成熟而存在更多的学习问题,但是我们认为

不应该过分放大入学年龄劣势的长远影响

首先,

在诸多教育不平等的机制中,相比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长投入、家庭结构这些更为重要的结构性因素,入学年龄是一个次要因素

,其作用甚至不在教育分层主要理论的讨论之列;

其次,即便早上学的孩子会在学习上存在劣势,这种劣势的长期性也是不确定的。理论上,随着儿童成长,早期由于年龄差别而造成的表现差异会不断缩小,相对劣势会消失,相对优势也会减弱。虽然有些劣势和优势可能会被教育制度强化,但这里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性。天资不足或努力不足的孩子的劣势较容易被强化,而天资较好或勤勉的孩子则能够来日方长。与此同时,从生命历程的视角上看,尽管早入学可能成为劣势,但早毕业也许将成为优势。早上学的孩子可以更早进入工作,或者在继续升学的机遇与成家立业的压力之间有更大的选择余地。

最后,即便一定要解决由于出生月不同而产生的起点不平等,改变小学入学年龄政策的可行性及其后果是值得怀疑的。旨在减少出生月之间不平等的措施很可能引入新的不平等。不过,刘、李研究的政策建议中值得借鉴的是,他们提出家长和教师应关注年龄相对较小的孩子,帮助他们适应和提升自信心。相对或绝对年龄效应的强化和持续与教育实践分不开。中小学教师和家长都应该了解和留意这个效应,以更大的耐心对待相对年龄较小的孩子,帮助和鼓励其成长。

参考文献:

刘德寰、李雪莲, “七八月”的孩子们——小学入学年龄限制与青少年教育获得及发展. 社会学研究,2015,06

张春泥、谢宇, 入学年龄限制真的造成了“七八月陷阱”吗?——兼评刘德寰、李雪莲《“七八月”的孩子们》. 社会学研究,2017,01

应届生,现在还有必要进银行吗?未来银行业发展前景如何?

如所学专业对口,还是有必要进银行。理由如下:一是国民经济发展少不了银行。银行是我们国家经济命脉的动脉血液,少不了它,主导业务有不可替代性。二是投资建设少不了银行。经济和社会发展靠投资,作为发展中国家,投资的潜力巨大,而银行是提供资金的重要渠道。三是民众少不了银行,银行,特别是国有全资或国有控股的银行,民众的信任度高,存款,贷款要找银行,就是理财也相信银行的理财产品。四是企业少不了银行。可以说,银行和企业是鱼水关系,因而银行永远是朝阳行业。虽然互联网的发展影响了银行的支付业务,柜台人员少了,但移动支付除了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支付系统外,银行自己也实现了移动支付,这并没有影响银行的主业务,也动摇不了银行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个别银行的不景气,甚至破产,也改变不了银行业的整体业态。作为如与金融对口的应届生,进入银行就职,可历练自己,提高本领,应该会有所作为。如果有财政税务审计等更符合自己专业对口,更适合自己的职业,那另当别论。

相关阅读

编辑推荐

热点关注